傳遞時間與文化 米蘭設計周表現品牌思考深度
May 10, 2019
米蘭設計周對GRAND SEIKO而言,不是在宣揚品牌製錶技術的完整與強大,而是表現身為日本鐘錶品牌,與歐洲品牌不同的思考方式及深度,藉由裝置藝術及視覺影片的表現,植入對GRAND SEIKO更深層的印象。
從米蘭搶灘設計地位
如果是想要從潛意識裡,植入人們對品牌的聯結,我想,GRAND SEIKO在米蘭設計周所做的展覽,是絕對成功的,既符合日本慣用的深層文化影響手法,又能帶入品牌腕錶的製作元素。2019年是GRAND SEIKO(簡稱GS)第二次參與米蘭設計周(Milan Design Week),選擇在私人的波爾迪‧佩佐利美術館(Museo Poldi Pezzoli)裡展出,該建築更與SEIKO創立年份相同,這次主要採用了The Nature of Time的概念,強調時間本身與人類對時間的思考、生活的延伸等等之間的關係,同時與設計工作室:we+(We Plus)以及CG導演阿部伸吾(Shingo Abe)合作,用兩個裝置藝術及影片,來表現GS獨家Spring Drive機芯的設計,企圖能在冰冷的機械裝置與人類內心邏輯之中,找到共通的設計語言。如果說,義大利是一個制霸全球設計領域的帝國,那米蘭,肯定是這個設計帝國的首都。
每年4月的米蘭國際家具展(Salone Internazionale del Mobile di Milano)及米蘭設計周(Milan Design Week),不僅是全球設計界公認的年度盛事,更是設計趨勢的風向球,其地位就像是巴塞爾鐘錶展之於高級鐘錶產業一樣重要,這個集結設計、藝術、時尚和生活等等領域的年度大展,每年都吸引成千上萬的設計迷朝聖。不過,跟我們熟知的鐘錶展、汽車展的模式有點不同,米蘭設計周並非侷限在某一個地方,在為期一週的展覽期間,是米蘭整座城市就像一個大型展場,除了主展館匯集世界最新、最精采的創意和設計,還有各類領域的各個品牌所發動的大小展覽,主題涵蓋家具、工業產品、建築、時尚設計可說遍地開花,這些展覽的目的,都不是真正在宣傳或促銷某項產品,而是在展示各家品牌對未來概念的解讀或技術展示,在各種方向多元、豐富而深入的程度,令人目不暇給。
先進技術裡的深度文化
就在這一段豐富的展出週期中、就在這個充滿不同時期建築交錯的城市裡,GS在2019年第二次參與米蘭設計周,選擇了一座私人的波爾迪‧佩佐利美術館(Museo Poldi Pezzoli),隱身在高聳巨大的拱門之後,一如米蘭過去稱為神祕城市的暱稱,恰好與日本低調內斂的民族性相符。然而GS之所以選擇該美術館做為展出空間,則是因為該建築落成於1881年,時間與SEIKO創立的年份相同,甚至該博物館裡,居然還有一個比起編者所參觀過的百達翡麗博物館之外,收藏量、功能廣度相當驚人的古董鐘錶區域。種種的巧合,促成了GS在該博物館中,展出屬於日本的文化及企圖延伸到人類對時間思考的展覽。
負責策展的trunk-design設計總監、同時也是日本富山縣美術館副館長的桐山登士樹表示,展覽中看似利用三種不同素材的不同展覽,其實都在傳達同一個概念,就是GS的Spring Drive秒針所展現流暢轉動的機械設計,所延伸出的時間流動概念。所以他找上了近來很受歡迎的we+設計雙人組,設計了兩種裝置藝術,同時再一次與CG導演阿部伸吾合作,拍出獨特的時間影片,作為其中一個展覽區域。桐山登士樹指出, 根據GS設定的「The Nature of Time」主軸,時間,本來就是非常個人的感受,要用設計來解讀這種感受其實十分困難,所以運用多種形式的展覽來表達,才能夠深入的讓參觀者了解。其中兩個稱為FLUX的裝置藝術展覽,是藉由音樂、光影來表現抽象的概念,但為了讓抽象更接近真實,它們所使用的都是目前最先進的硬體技術,「如同機械錶已經是長期存在著的計時工具,但GS仍然能開發出新世代的第三類機芯Spring Drive一樣」桐山登士樹說。
首先在展覽區域,參觀者會發現空間裡充滿日本的和風氛圍,因為牆上採用了具備獨特柔軟性以及豐富立體形貌的材質:「紙線(紙縒り)和紙」,這是採用了來自愛媛縣的大洲和紙,將紙搓成線狀而成為「紙線(紙縒り)」,再將紙線浸入和紙的原料紙漿中,特色在於,成品會隨著紙漿附著於紙線的狀況,顯現出不同風貌,這才能讓參觀者進入了歐洲的歷史建築中,卻有如被繭絲包圍的柔軟且又具有和風的感覺。而在入口處、佔據最大面積的FLUX展覽,是由we+所設計,他們設計了一根一根由Spring Drive機芯零件所構成的支柱結構體,不規則的插在一片能恣意反射光線的液體上,並隨著音樂、讓結構體隨投影燈照射,最後會一同亮起,並藉由投影,在牆上同時形成一片如海水擴散的畫面。
we+的設計師林登志也解釋,這個設計是在展示一種時間的感受,由機芯零件組成的結構體,像是我們現實中被規定的時間,液體就像是我們人類的心情,在快樂的時候時間很短、在無聊的時候時間很長,它是不規則、不能被制約,就像現實時間與心情時間不同的長度,所以在裝置藝術中,液體會展現出每個時刻流動、受到光線影響不同的光影,其中最困難的,就是使用全新的液體素材,來做為裝置裡的一部分。接著,進入第二個區域,是一個是一個像是水球的圓燈,裡面放了透明的人工砂,同時還有Spring Drive的零件,當它放在桌上時,會發出閃耀的白光,而從桌上拿到手上時,燈光會減弱,你卻還是能看到圓燈中,流動的透明砂與機芯零件。
對此,we+的另一位設計師安藤北斗表示,拿在手中如水球般的圓燈,其實代表的是一個小宇宙,就像GS的Spring Drive機芯,它是一個自己運作的結構體,不管在你的手腕、或在你的眼裡,它們都是一個獨自運行的小宇宙,如同你的心靈對時間的感受、對周遭事物的觀察、對當下情境的衡量等等,就是你自己的小宇宙。最後一個則是觀賞CG導演阿部伸吾所拍攝,稱之為Movement的影片,從Spring Drive順暢轉動的秒針畫面開始,快速的從視覺、到觀賞者的內心,帶往其他遙遠所在的「動力」,並以東京為場景,用高速、並排、顛倒的影像方式,表現經過的街道、流動的河川、人們的移動等等,就像Spring Drive如實反應出時間順暢的流動,但人們內心對當下時間的感受,卻有著不同的組合,而這部影像作品就在將Spring Drive所製造的「時間感覺」的變化,投影在這一段為期數秒的心靈小旅行之中。
腕錶裡的日本文化
如果你覺得,腕錶只是腕錶,不過就是時、分、秒針的組合,沒什麼了不起的,那你就錯了,而且錯得離譜!腕錶的體積並不大,它在我們的手腕上就是一個約莫4公分直徑的圓柱體,但是人類的眼睛卻能感受到0.01mm的微小差異,而這就造成腕錶設計的困難之處,你要讓一切具體而微、又得讓一切微而觀至,相對於其他工業產品,腕錶的視覺震撼力不在眼睛看見的一剎那、而在內心感受的一瞬間。所以腕錶外觀看似是簡單的組合,其實更需要考慮的是,細小的元素能不能集中在一起表現出視覺上的影響力。
這點,除了基於品牌延續的歷史,GRAND SEIKO與歐洲設計的思考邏輯不同,它們更擅長使用日式設計慣有對元素解構的手法,在腕錶的每一塊區域進行整理、再造。如果就設計來說,不可否認,日本設計師在全球設計界包含工業產品、建築、藝術等等有著巨大影響力,或許是日本文化帶來的嚴謹性格,他們總是可以明確的理解他們的設計方向,甚至清楚的對人們說明他們之所以這麼做的設計原因、理由,這讓人們可以被充分的說服、甚至安心的接受最後呈現的設計結果。
從1960年代誕生的GRAND SEIKO,外型設計至今看似相同,但其實已經經過許多不同的變化,尤其GS內部的設計師,會根據歷史起源,在時標、指針、殼形、殼體切面、直徑、厚度甚至機芯外觀進行變化,甚至在機械、石英及Spring Drive三種機芯版本上各有細微的特色變化。例如GS的立體切面時標、搭配五面拋光的時、分指針,所創造的視覺深度及光芒,絕對可媲美百萬等級的歐洲高階品牌;連錶殼表面的超鏡面研磨法,也是為了深究錶殼在反光時,呈現的鏡像連續程度不同所發展出的打磨技法:甚至在機芯的結構規劃、面盤的紋理設計上,都強調採用來自日本地理環境的概念結合。所以你應該更要體會,日本的職人精神可不只是對機芯的技術鑽研,而是在視覺上、外型上、製造技術的方方面面,最後呈現了他們團隊完成的一只腕錶裡。
文/劉必祥 資料提供/GRAND SEIKO
106-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