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著走著就同步了 ARMIN STROM的共振理論
Nov 7, 2018
融合古典與現代的獨立製錶品牌ARMIN STROM,是製錶師Armin Strom於1967年創建的同名品牌,一如眾多錶廠都慢慢由小漸大,品牌最初是以工坊形式存在,著重於腕錶修復與加工、裝飾等,直到1990年代確立製錶方針,更加展露頭角。
直到2006年,Armin Strom將品牌轉由家族好友同時也是收藏家的Serge Michel主導,為品牌帶來跳躍式的發展,品牌正式轉型為專業錶廠ARMIN STROM AG,品牌在2009年推出首款作品,並於2012年發表首款自製陀飛輪錶,迅速奠定高端複雜與自製的定位。
強調手造,追求全方位自製(因應特殊需求,品牌也有能力小量生產游絲),ARMIN STROM並不追求過度擴張,目前廠內有25名員工,包括3位工程師、12位製錶師,年產量400只。錶款以材質區分為地(Earth)、水(Water)、火(Fire)、風(Air)四個主要系列,分別對應DLC不鏽鋼、不鏽鋼、玫瑰金、鈦金屬。而特別的是,品牌在此加入了更多可變選項,顧客可以透過模組化的錶殼、面盤、指針、錶帶等選項,自行選擇搭配出更有個人想法的錶款。而依據客製難度,一般而言從訂錶到交錶,按照要求不同,大約由兩個月起跳。
而此次特別要說的是ARMIN STROM擁有雙擺輪的Mirrored Force Resonance鏡像共振腕錶。特殊的共振機制推出後便入圍2016年日內瓦鐘錶大賞最佳機械創新腕錶,與朗格、愛彼、江詩丹頓等傳統大廠同場較勁,並奪下獎項。品牌製作實力,錶款開創意義,由此清晰可見。
Mirrored Force Resonance名為鏡像共振,其中「鏡像」所指的是錶款設計佈局。
稍微觀察ARMIN STROM旗下各系列錶款,不難發現他們對於佈局對稱的講究頗為執著。環顧過往作品,無論是雙發條盒彼此對稱的Double Barrel、或是發條盒與微型自動盤倆相對望的Gravity等都是如此,而Mirrored Force Resonance,則是以雙秒針盤、雙擺輪結構達成對稱的鏡像概念。
這次要講的Mirrored Force Resonance裝載品牌自製的ARF 15手上鍊機芯,採用雙擺輪結構,卻不同大多數這類型的錶款,是透過一枚中間輪整合平均兩個擺輪傳輸的頻率,提供相對穩定準確的中間值。ARMIN STROM則是開發出一組諧振雙調速器,藉由一枚共振離合彈簧,協調兩枚方向相反的擺輪,驅使它們的速率、擺幅逐漸達成一致。品牌解釋,這概念就像把兩組機械節拍器放在一起,縱使不同時間啟動,但擺盪會漸漸趨於一致。
透過諧振雙調速器讓擺輪共振的想法得以時間,實際觀察運作,可見到一枚翼狀的離合彈簧連結兩個擺輪,並個有兩枚小三角塊各指向所靠近的擺輪。兩枚三角塊最初擺盪的頻率與幅度有所不同,接著逐漸一致,這就代表兩枚擺輪已經同步共振。雖說表現形式有所差異,但基本理論同樣是整合兩枚擺輪的速率,達到平均值,藉此獲得穩定且均衡的走時。不過如此設計的另一好處,除了精準度外,還有助於節約動力,同時對於外部震動帶來的干擾,也能有更好的承受度(畢竟,機芯本身會共振同步回來)。
這樣的錶款該要如何調校?
調校基本上不是問題,拔出錶冠即可調整,一如大多數腕錶。不過特別的是,兩點鐘位置的按把,按壓可以掣停擺輪,隨著按壓時間長短,會但逐漸停止,最後會自動停止數秒鐘,接著會自動啟動。同樣的,兩枚重新運作、步伐不一的擺輪,會逐漸同步。雖是複雜奇特的共振雙擺輪,但實際操作使用上確實相當直覺與簡便。
除了機械感強烈的Mirrored Force Resonance外,品牌也以此結構發展出較具傳統感的Pure Resonance,裝載ARF16手上鍊機芯,同樣採雙擺輪共振,但有別Mirrored Force Resonance雙秒針的對稱,改為單一偏心小秒針注入古典感,但也讓視覺更聚焦在雙擺輪上。同時也取消兩點鐘位置的重設按把,讓錶身線條更圓融。
技術資料:
Mirrored Force Resonance
直徑43.4mm 18K玫瑰金錶殼/時間指示/ARF 15手上鍊機芯,共振離合機制,48小時動力儲存/藍寶石水晶鏡面,透明底蓋/防水50米/限量50只/參考價NTD 2,358,000
Pure Resonance
直徑42mm 不鏽鋼錶殼/時間指示/ARF 16手上鍊機芯,共振離合機制,48小時動力儲存/藍寶石水晶鏡面,透明底蓋/防水50米/限量50只/參考價NTD 1,72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