腕錶尺寸大小很重要嗎?

Apr 24, 2018

1993年的Ref. 5218-201A錶徑44mm,當時市場還難以接受。

市場潮流,一直都是跟著消費者的喜好在走!?其實,這句話的意思,不全然是否定的意涵,其中,當然市場消費者的接受度,也是品牌創造潮流的一個參數,同時它們必須要再創造話題,所以,開頭的字句,才會有這樣的說法。

從2000年初開始,瑞士傳統製錶的環境,也偷偷的在改變,最淺顯易見的便是腕錶的外觀及尺寸。說真的,在2000年之前,那個年代也僅有義大利品牌PANERAI沛納海推出超過44mm尺寸的大錶殼,以前,我曾經說過,早在1994年左右,便有朋友從義大利買回一枚大型腕錶沛拿海,要轉賣給我,當時,光是看它的設計及尺寸,就直接回絕那位好友。畢竟,那個年代的收藏潮流,是把玩勞力士泡泡背黃金時期,要不便是各家品牌的1950年代後的著名天文台腕錶,這些腕錶,尺寸從29mm到36mm為主流。

1996年沛納海Ref. 5218-207A使用大型ETA 6497懷錶機芯。

所以,當朋友買回這枚腕錶原想說要送給孩子配戴,但他的孩子不識貨的直接回絕他的好意,還告訴朋友,他不想戴個「鐘」出門,故朋友想想,也覺得確實有那麼一點過大些。他說著只覺得,為什麼當時會買這枚腕錶呢?我告訴他,你一定被那個簡約的風格給吸引了,而且,價格算算,也不算貴,所以就買了,對吧!他當時在義大利的本店原想買其他錶,後來透過店員介紹後,他就買下。

這個小故事,告訴我們,時代的流行,壓根任誰都無法猜中的,包括我在內。當時即便要賣我不到三萬元,我都不太願意收購它,畢竟,年輕人賺的不多,存下的錢當然要買經典的勞力士泡泡背啊!怎麼可能去買這個聽都沒聽過的腕錶品牌呢!

沛納海PAM 024A腕錶。

數年後,有天我經過民生社區的一家高級錶店,從店門口旁的櫃檯下又看到這個品牌,我總覺得似曾相似,突然心頭一驚,這不是那年朋友拿給我看的那個品牌。後來,我請店員拿給我瞧瞧,做工是比之前朋友給我看的那枚要細緻的多,記得,最初看到那枚腕錶,包裝很簡單,就是一個小木盒內裝著一枚腕錶,內部還有一張保證書,而腕錶只有二針的顯示,配上一個粗糙的大針扣。

話說回來,這品牌當時還是沒幾人知道啊!想想便沒問太多,就請店員直接收下。最後,想了幾個月後,我真的就買下首枚的沛拿海PAM 024-A字頭的首批,那年是1997年。但因為尺寸過大,我很少戴都放保險箱內,大多時間還是戴老古董講老古董腕錶,人還真是莫名其妙不是嗎?

2018年沛納海Luminor Due PAM 904為42mm,此系列還出了38mm款式。

其實,不是反對大尺寸腕錶,我只覺得尺寸大小要看場合及服裝配件來搭配。尺寸小大沒有這樣大困擾,唯一大煩惱是它們沒有什麼防水,要特別注意罷了。話說,從腕錶正式推出大上世紀初1915年後,尺寸一開始也不是那麼大型的,即便它們還是懷錶改裝過來的,當時的製錶師或是品牌都必須考慮到配戴的舒適性及機能性,畢竟,這時代的腕錶可是個奢侈品,大多的人還是使用懷錶啊!

尺寸小的年代男人戴的尺寸約29mm、33mm大小,而女人則是26mm上下為主流。這個年代講究的是機能合適,也就是說,男人手腕寬度的正中央來左右計算,不超出腕骨寬度,這是最好的比例,也同時讓使用者穿衣服搭配容易。女人來看,便是種珠寶飾品的概念來發展,早期其實剛開始,它的尺寸比起後來的1930年代還要大的多,腕錶初轉型期大多女錶都是懷錶來改良的,所以尺寸大約都為30mm左右,直到1930年後,製錶師考慮到如果能夠連同珠寶般的概念來走,勢必尺寸要縮小,才顯示出它的優雅內涵氣質,所以,後來著尺寸一直發展至近代,才被改變的。

江詩丹頓2018發表的全新系列Fifty-Six為40mm。反映出市場在尺寸、價格上面的修正。

至今,雖然腕錶在2005年開始放大尺寸,但是,我看到了一股盲流,不知所云的加大尺碼。過去,會有大尺寸腕錶,是因為品牌發展美國市場導致的,故意將原有的男錶尺寸加大2mm至4mm,視推出款式而定。但並非全面性的放大尺寸。回頭看到近年瘋狂的發展,有的品牌不願投資,只管錶殼放大,錶背的機芯可是沒有改變尺寸,這樣的設計很詭異,起碼我真心不能夠認同。

這二年許多品牌似乎感受到,大錶殼不是人人都愛,同時,因景氣不好的關係,漸漸的大將尺寸慢慢的收回來,價格上也做出修正,這看來是好事一件,不是嗎?回歸到正常的尺碼配置,這對於消費者來說,看時間可以更為內斂優雅,這才是機械與外觀大平衡點,不是嗎?相信你將會慢慢的感覺我強調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