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出一個完美的產品,然後只發表70%
Apr 11, 2018
今年的Baselworld感覺又是一個被勞力士集團洗版的局面。回頭翻翻過去一週我做的錶展筆記,裡頭密密麻麻地寫滿了各家品牌我覺得有趣的新款,儘管一路看下來的確有不少牌子都做了好些值得討論的事,但闔上筆記後持續留在我腦子裡的還是只有勞力士和帝舵的百事圈(至少是記憶最鮮明的啦)(附帶一提,印象深刻是一回事,不過這兩款並不是今年我最喜歡的新錶)。
話說看到今年帝舵的BB GMT時,過去每次看到他們家的新錶都會隱隱約約浮現的一個想法終於理出了一個頭緒,那就是「企劃出一個完美的產品,然後只發表70%。」帝舵這些年來的產品策略給我的就是這樣的印象。以Black Bay來說,六年前它首次推出的時候就獲得了相當熱烈的迴響(口碑或銷售都是),不過也有不少人心中抱持著若干遺憾——像是能裝陶瓷圈就好了、能做369數字時標就好了、能怎樣怎樣就好了,諸如此類;2015年帝舵推出了自己的機芯,首批搭載的是Pelagos和全新的North Flag,那個時候又有人在想如果能裝在BB上就好了;結果到了隔年,你要369?給你,自製機芯?也給你,還多送一個你沒想到的銅錶殼,然後接下來幾年帝舵持續榨出BB的潛力,計時碼錶、兩地時間這些附加功能都是情理之中、但出乎意列之外的發展,每次出手都把這條產品線的聲勢又再往上推了一把。
持平來說BB本身的確是一個體質優良的產品,但更重要的是它擁有強勁的發展潛力,而帝舵運用這份潛力的做法是一次只拿出一點,用擠牙膏的方式發揮出比單純加總更大的綜效——試想如果當初2012年他們同時推出BB三針款和GMT的話會如何,我認為兩款之中一定會有一款被冷落。帝舵這招不算什麼新發明,仔細想想iPhone在做的也是差不多的事,問題是也跟iPhone一樣,儘管這招聽起來很厲害,但有幾個牌子敢像蘋果或是帝舵一年只推一個新產品?這中間除了產品本身的魅力之外品牌的號召力恐怕才是更核心的條件。
所以大部分的品牌還是只能打錶海戰術,有了一個新系列就一口氣把三針、GMT、計時碼錶、陀飛輪一次出齊,從好的一面來看這樣聲勢浩大,行銷操作起來也有彈性,而且消費者各取所需,目標分散了風險也分散了;但從另一面來看這種做法有可能連注意力也給分散了,一次推出太多產品會讓每種產品的重要性都被削弱,消費者對任一單獨產品都難有太多咀嚼,造成市場對這一系列產品的認識和情感都沒辦法深耕,而且一次把招式都用完了也會讓這個系列在往後幾年無錶可出,到最後只能做些可有可無的改款,徒然惹人反感,這些嚴重的話都會縮短產品的壽命。
當然就像一開始說的,「70%的完美產品」這招不是人人可用,但錶海戰術的分寸拿捏同樣有它的難度,而且你說帝舵(或蘋果)的搞法沒有強大的品牌力做不起來,但我同時也認為持續靠亂槍打鳥的品牌永遠不可能達到他們的品牌力,不要怨嘆人家牌子強做什麼事都容易,帝舵在Heritage Chrono之前、蘋果在iPod之前可也是爛了很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