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一只勞力士要花多少月薪?(上)
Mar 31, 2018
前幾天在搜尋資料時,突然發現國外網友上傳一份勞力士在1967年的美國地區零售價格表,仔細看一下價格,俗稱水鬼的Submariner Ref.5512(無日期款)標價210美元,Ref.5513則為160美元(非天文台認證款)。至於GMT Master Ref.1675則為230元,最常見的Datejust Ref.1601則為245元,而現在價格動輒百萬起跳的Daytona Ref.6239,卻只要221.5美元,如果當年你的阿公不小心買到Ref.6239而不是Ref.1601,現在的投資報酬率至少多了15倍(如果Ref.1601現在值7萬元新台幣左右)。
不過這次我們主要不是探討錶款的稀有度與投資報酬率,而是來推算一下在不同時代,買一只好錶需要花費多少薪水?而筆者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想法,是最近剛結束的巴塞爾錶展中,有幾款特別喜歡的錶款,但是發現每一只錶都要花費3-4個月的月薪(不吃不喝的狀態),才能買得起,其中包括筆者喜愛的新款OMEGA歐米茄Seamaster 300米海馬。
回想筆者在2006年買的300米海馬,當時定價6萬多元,如今已經來到了15萬元左右,但是由於新款的300海馬,已經改用自製機芯,並改用陶瓷錶圈與面盤,所以價位提升也是理所當然。另外,勞力士推出眾所矚目的紅藍圈不鏽鋼GMT Master II Ref. 126710 BLRO,除了採用全新的五節式鍊帶之外,搭載全新的3285自動機芯,也讓本款腕錶比先前的藍黑圈GMT Master II貴了250元瑞士法郎(定價CHF 8,800),所以換算成台幣,大約29萬多元;這同樣與12年前GMT Master II Ref.16710差了將近一倍,當時後者的訂價約為15.9萬元。
但是在2008年金融風暴前後就業的六年級末段與七年級生,應該是薪資最低與調薪最慢的上班族(這邊筆者是以平均數來算)。因此,購買一只高級的瑞士錶款,是否真的會特別辛苦?在這裡我們拿些數據來計算一下。在1967年(民國56年),台灣平均每人GDP為281美元,當時醫生與大學教授的月薪已從1960年的6-7百元左右新台幣,提升至1500-2000元,換算成美元(當時匯率約為1比40),略高於台灣平均每人GDP,因為當時軍公教薪資尚未大幅提升,而當時大企業的課長級薪水,可達3千元左右。
因此,如果在1967年前後購買Ref.5512水鬼或是Ref.1675 GMT II,定價大約從8000元新台幣起跳,需花費一名台灣教授或醫生4至5個月的薪水;如果是一般職員或勞工,則可能需要6-7個月。但是當時美國人的薪資又是如何呢?根據1967年的數據,當時美國人均GDP約為4336美元,而當時美國第一年的住院醫師,年薪可到6000-7000美元。而我翻閱宋楚瑜先生在書中所記載的資料,在1968年,碩士等級的大學研究員,同樣也是7500美元左右,而三人住的房子,租金月為55美元,當時兼職的工作,時薪則為2.75美元(應該是較高的)。
所以換算一下月薪,當時研究員、醫師,每個月約有600多美元,所以可以買3只水鬼,如果是每天工作8小時,一個月上班22天班的員工,大約400多美元的薪資,因此可以買兩只水鬼。所以,在1967年時,成為已開發國家的美國,入手一只水鬼,的確並不難。不過,畢竟勞力士仍算高級鐘錶品牌,大部分的消費者,如果沒有特別要求精準度,仍會選擇較為便宜的品牌。
文/陳韋仁
延伸閱讀
<買一只勞力士要花多少月薪?(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