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曾問過「手機可以看時間,那要手錶幹嘛?」的大哉問嗎?
Feb 2, 2018
「手機就可以看時間了,還要帶錶幹嘛?」這段文字被貼在好幾個FB的腕錶社團中。如此質疑出現在腕錶討論區中,其實頗有點耐人尋味,畢竟會在這邊發言的,理論上都是愛錶人,又怎麼會問出這種其實有些探討「現代科技對腕錶影響下該如何取捨」的大哉問呢?
在此之前,且讓我先引一段日本文學家谷崎潤一郎,在其作品《陰翳禮讚》〈戀愛與色情〉中的一段文字「…中國自古便以『濟世經國』為文章的本來目的,中國文學的桂冠、漢文學的主流,不是經書,便是史籍,大都是以陳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宗旨的著作。我在少年時代所讀的漢文學教科書,諸如《四書》、《五經》、《史記》、《文學規範》之類的書,這些書大概與戀愛最風馬牛不相及;但在過去,似乎只有這種書才被看作是真正的文學、正統的文學。」
先不管他寫這篇到底想說什麼,這段話就是在說明一個「用與非用」的概念。
而那位問到「手機可以看時間,還要手錶幹嘛?」的人,其實也正落入了這樣的迷思中。確實,如果就「得知時間」的必然性的話,如今的確有許多可取代方案。
但是!不過!可是!BUT!
許多腕錶的存在意義可是遠遠超過於只為了看時間而存在這檔事。
腕錶所表現的是機械機關的精奇、製作工藝的巧妙、微機械美學的展現,結構、設計、裝飾的想想利,乃至於背後龐大的文化歷史背景。
就拿個人覺得拿大概是這地表最多人愛的勞力士說吧…他的眾多簇擁者,所熱愛的相信並不全然是它好脫手、快變現,或是很準(手機更準)之類。有時還是錶款背後的故事,那種藏著玩家之間才能心領神會的覓新細節。與當你得到什麼,知道什麼,被同好投以豔羨眼光的神氣。
想想前陣子拍賣拍出五億多的保羅紐曼勞力士,如果不是保羅紐曼這段故事,價格就差多了。而MB&F的創辦人maximilian büsser不把他創作的腕錶稱為腕錶Time Piece,而稱為Art Piece也是這道理。
再舉個更簡單的例子,如果吃東西只是為了存活,那何必要講究美味?去排米其林幹嘛?很多時候,我們對人生要的可不只如此。
而腕錶之於現代,主要意義其實就在於滿足這個名為風雅、名為品味、名為愛的「不只如此」。
喔,對了,還有那麼一點點人們心中“我就是想要”的戀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