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我最希望/最不希望錶界發生的小事

Jan 19, 2018

每逢新舊年之交我會想寫點格局比較大的東西,像是對錶界過去一年的回顧或是未來一年的展望之類的——通常我沒說要寫編輯也會要我寫,而事實是之前兩個月我也的確處理了幾個這一類的案子。這兩天我想要自訂主題為自己寫一篇這種文章的時候,忽然發現業內好像比較少在做趨勢預測這種事;每年錶展結束了以後我們是會做很多趨勢分析,不過那都是在歸納已經發生的事,根據現有的資訊來預告還沒發生的事似乎沒什麼人在做。然而稍微試著揣摩了一下我就發現這種題目做不太起來,有可能是因為鐘錶業的步調太慢,台灣(或是我自己)又往往處於資訊的末端,要做預測的話不是流於神棍押寶就是整理一些任何人都看得出來的廢話,講出來不負責也沒營養。

《A Blog to Watch》的Ariel Adams在一年前的這個時候寫過一篇<2017年我們最希望/最不希望錶界發生的事>,這篇的處理方式我就覺得比較妥當,因為他一定程度上提出了業界未來的展望,但一方面又把它們收束在「我們的希望」這個範圍內,算是安全又言之有物的一種做法。照這樣講起來我好像也應該寫一篇<2018年我最希望/最不希望錶界發生的事>,但老實說我不想就這樣原原本本地照學人家做過的事,所以這次我決定把格局縮得更小一點,不談那些「對整個錶界而言很重要的大事」,只講些我看了會很爽的小事,比如說我希望某個牌子能出某支錶(因為我想買),或是某個牌子不要再做某件事了(因為我不喜歡),諸如此類,總之就是一篇小家子氣又充滿了偏見的預測,同樣是沒什麼大道理的,但至少希望讀起來有點意思。

別再做銅殼錶了

也是先行聲明,客觀上我對銅殼錶沒什麼負面意見,當有喜歡的牌子出了好看的銅殼錶我也是會心癢癢的,舉出這點只是單純看不慣市場上一窩蜂的那種風氣。原本銅殼應該是一種很有主見的材質,不過照現在來看幾乎是什麼風格、什麼價位的牌子來做銅殼錶都不奇怪了,某種程度上這應該也會折損了銅殼的魅力吧。

.IWC能(部分)恢復Gerald Genta式的工程師設計

在過去IWC一年一系列的更新週期下我們見證了不少徹底的大改款,不過沒有一次像這次工程師改回圓殼那麼讓我扼腕的;這裡絕對不是在批評圓殼的工程師,只是我個人喜歡的就是上一代工程師複雜的線條,所以不用整個改回來,就算只開一條特別版的線也好,總之還是希望IWC能夠部分保留前代的造型給我們選。

.牌價調降,折扣減少

這個真的就像是癡人說夢了,不過事實上因為電商的關係高級錶的訂價方式的確面臨了改革的壓力,一方面gray market的低價直接暴露了店家的底牌,另一方面直營店(網路或實體)缺乏彈性的折扣也對拓展業務很不利,理想的狀況應該是朝牌價調降、但折數減少的方向修正,儘量拉近定價和實際的買價,這樣才是往健全市場的方向邁進。

RICHARD MILLE能推出古典風格的錶款

就像MB&F岔出來另外做LM系列一樣,我也很想看到RM推出古典風格的產品,一方面是單純基於好奇心,想看看像RM這種前衛的牌子做起經典錶會是什麼樣子,另一方面我也很好奇以他們家當前「千禧世代指標品牌」的氣勢,如果做起古典風格的錶款的話有沒有可能帶動這批消費者口味的轉變。 

.SEIKO能推出Spring Drive年曆錶

2016年去日本採訪Seiko Epson錶廠的時候被對方的機芯設計師反問到我最希望Spring Drive再加裝什麼複雜功能,當時我回答說年曆,因為它有點難又不會太難,剛剛好的實用很符合GS的風格,說不定還能開拓出新的價位帶。這裡舉這個出來算是在押自己的寶,不一定要GS啦,貴朵也可以。 

.年輕總裁能多一些年輕想法

過去兩年錶界的領導階層出了不少異動,整體年齡算是進入了世代交替;基本上這個現象是我所樂見的,畢竟很多總裁感覺已經做了一輩子那麼久,但事實上我真正在意不是領導者本身年不年輕,而是由他所帶領的品牌作風年不年輕,不少年輕總裁的腦筋反而沒有Biver這個老爺爺靈活,這樣的世代交替不是我要的。 

.勞力士能多出點徹里尼

昨天經過勞力士專賣店的時候終於看到徹里尼月相款進櫥窗了。我一直都認為徹里尼是不輸PP、VC的頂級正裝錶優選,不過2014年推出的那三款我始終覺得秒針太短,直到這次的月相款才終於改掉了這點,希望下一波更新能把之前幾款給一起改了,要是還能有多一點新款就更好了,甚至是重出Prince......。 

.帝舵的Heritage Chrono也能換裝百年靈機芯

自從帝舵推出5813計時機芯以後我就一直在等這天,而且直到它實現以前我每年都會許同樣的願望。儘管我已經有一支裝通用機芯的Heritage Chrono了,不過一旦出了自製機芯版以後我很有可能會再跳下去一次,不過還是希望兩版除了機芯之外能多一些差異,比如說把日期放大鏡加回去,或是把錶圈換成測速刻度之類的。 

.希望豪雅和ZENITH能在Biver手上做起來

事實上我並不完全贊成Biver接掌豪雅和ZENITH之後的所有決策,不過我也不像很多人一看到Heuer 01和Defy就直接皺起了眉頭。整體來說重新設定產品價位、發展針對年輕族群的款式、同步經營古典產品線(這一塊很多人都忽略了)這個大方向我是贊成的,更重要的是我認同Biver積極、跳脫框架的解決問題方式,比起很多牌子還在那邊和稀泥,態度上無論如何我都希望Biver成功。

.鐘錶媒體的菁英能振作一點

過去一年鐘錶媒體(特別指台灣)快速地庸俗化,為了追求按讚數不少同業都放下身段做了些過去他們不會做的事;整體來說我並不排斥通俗媒體的存在,但我還是相信菁英媒體才是推動這個產業進步的動力,希望在真的有人餓死或是整個業界的品味爛到無可救藥之前我們能找到一個平衡的生存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