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時候該跟同軸積算計和好了嗎?

Jan 3, 2018

計時碼錶使用同軸式的積算計在機能上的優勢幾乎是毋庸置疑的,只是除了機能性之外還有些人會想太多。

Chronos Japan20181月號的特集是「運動錶選輯」,一看就是很好賣的主題(但老實說我覺得這期編得還好而已)。特集中他們分了幾個子題來選錶,其中第一項就是計時碼錶;每個子題他們都會設定若干選錶的條件,而在計時碼錶這一項他們設下的標準是「垂直離合」、「自動上鍊」、「飛返或追針」以及「同軸積算計」。前兩個基本上我沒什麼意見,第三個我就覺得有點不必要了,因為追針多半會把價錢墊高很多,而飛返的話,別的不說,據我所知他家總編廣田雅將本身就不太喜歡這項功能,所以把它列入選錶條件其實還滿矛盾的。 

不過真的讓我有點感觸的是第四個同軸積算計;事實上從編輯的角度我並不反對加入這個條件,因為這項功能有特色,用它來選錶的話應該能排出滿有意思的名單,只是我個人就是不喜歡同軸積算計。回想起來我對同軸積算計的抵抗已經持續了十年了,差不多從2007IWC推出89360機芯以來我就一直維持著這樣的態度,在文章中同樣也會有禮貌地透露這點,一直到後來OMEGA推出9300的時候(2011)仍然如此。 

這裡先稍微補充一下,我知道近代有同軸積算計的計時機芯再往前數的話還有PPCH 28-520,不過我對那顆的感覺比較複雜,同軸積算計不盡然是重點所在,而除了這些子面盤式的同軸積算計之外還有像沛納海的P. 9100那種中央同軸的積算計,不過微妙的是我並不排斥這一型的同軸積算計,甚至還覺得滿帥的(還真是雙重標準啊)。 

其實如果從機能性著眼的話我完全贊成同軸積算計,尤其在自己真的買過幾支計時碼錶、實際在日常生活中頻繁使用過後更是堅信如此,因為它讀起來真的比較直覺;嚴格來說我認為傳統時分獨立式的積算計會有人讀不習慣不盡然是因為沒做同軸,還有一個理由是因為它的分鐘不是60分一圈,而多半是30分、甚或是45分、15分一圈,這麼一來在適應之前我們很難在匆匆一瞥之下光憑指針的位置就讀出分鐘數。 

當然分鐘積算計會這樣設計自有它的理由,就我的理解其中一個原因是積算盤的尺寸太小,如果60分一圈的話刻度會排太密導致無法精確判讀;這自然是相當合理的考量,尤其對過去面盤印刷技術不比今日的狀況來說更是有它的意義,只是這麼一來就得迫使我們去適應另一套刻度比例也是事實。 

話說到這裡同軸積算計在機能性上的優越似乎已經是肯定的了,那我在那邊抗拒它抗拒了十年是在搞什麼?很簡單,就是一個看.不.習.慣。長久以來我心目中的計時碼錶就是一盤一針,每次看到品牌的公關圖都把同軸積算計開到很漂亮的10小時又10分鐘時我都還是會覺得那是兩地時間嗎,無論如何就是沒辦法打從心裡接受。

當然這裡所謂的抗拒近乎小孩子鬧脾氣,純粹是個人口味的問題,而且十年來在看過了這麼多搭載這類機芯的產品之後老實說我也有點麻痺了,只是一旦看到《Chronos Japan》堂而皇之地把它列作選錶的條件還是不自禁地感慨,果然同軸積算計才是計時碼錶的未來嗎?

不過最近我倒是學會比較阿Q地看待這件事了,反正雖說是計時碼錶但絕大部分的時候我們都還是把它都成普通走時錶在用,也就是說計時指針常時都是處在歸零狀態,而同軸積算計一旦歸零了以後,兩針重疊看起也像只有一根,和獨立式的積算計也沒什麼兩樣,這麼一來讓我看不習慣的那種狀況其實並不容易發生,如此一想心裡的確有比較好過一點。話說回來我還是有些好奇,就是除了我之外還有別人也對同軸積算計抱持著同樣的情結嗎?還是只有我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