陀飛輪真的準嗎?
Nov 14, 2017
寶璣大師(Abraham Louis Breguet)在1795年發明的陀飛輪裝置(Tourbillon),是目前我們所通稱的傳統三大製錶工藝之一(另外兩項是萬年曆與三問錶)。而寶璣大師之所以推出陀飛輪裝置,是因為靜置於口袋中的懷錶,經過長時間的運作後,游絲容易受到地心引力的影響 (當時游絲的材質,想必是……),造成變形且影響運作的精準度。
因此,寶璣採用一項革新的作法,也就是將擺輪、游絲以及擒縱裝置安置在一個旋轉的框架之中,如此一來,就能避免游絲長時間朝向某一個方向運作,同時也能使懷錶運作更為精準。但是為什麼陀飛輪會更為精準呢?其實也就是平均化的概念。當懷錶放置於口袋之中,游絲在運作收縮的方向,剛好與與地面呈現水平狀,最常遇到的運作狀況,應該就是錶冠朝上,然後才是錶冠朝左與朝右。
所以當懷錶長時間朝某一個方向運作時,每天的快慢數據也都會不同。但是每分鐘旋轉一圈的陀飛輪,則能將垂直狀態的四個方位差平均化,透過製錶師的細心調校,這四個方位差只會有一個數據,長時間下來,自然走得更為精準。但是這樣的結論,前提是零件必須具有極小的公差,以及製錶師擁有完美的組裝技術,否則不一定會走得更準。
當懷錶逐漸被腕錶所取代之後,由於腕錶的機芯尺寸遠遠小於懷錶,因此陀飛輪開始遠離了鐘錶世界,直到1980年代後,才又再次回歸成為市場主流。但是配戴於手腕上的腕錶,隨時都在變換方位,陀飛輪裝置真的有其必要性嗎?
當然,目前陀飛輪最主要的功能,就是視覺美感的營造。因為傳統單一擺輪的運作,其實不太能呈現機械零件的律動美感,但是具有陀飛輪框架之後,常會令人目不轉睛的欣賞。因此,結合新世代的電腦CNC車床、更精密的寶石軸承、優質的潤滑油以及更精密的調校,難道不能使陀飛輪更為精準嗎?答案是可以的。
在2009年的首屆國際天文台計時大賽(Concours international de Chronométrie)中,積家搭載978機芯的Master Tourbillon錶款,以909分的最高分奪得冠軍。根據廠方的研發人員透露,當初所有完成組裝的978機芯,都是以高於現行瑞士天文台標準來進行調校,因此在經賽中獲得冠軍,其實也只是再次驗證機芯本身所具備的優異本質。隨後在2011年的天文台計時大賽,Greubel-Forsey的Double Tourbillon 30° Technique腕錶(搭載Cal.GF02s機芯),則以915分刷新紀錄(總分1000)。相較於其他組別(手動上鍊與自動上鍊款),陀飛輪組的冠軍成績,其實都優於其他的組別。
因此,當年寶璣大師的智慧,至今仍是無法打破的魔咒……不過,沒有使用前支架的飛行陀飛輪,表現則明顯遜色許多,畢竟它只有一個底座的支撐點,無法與寶璣式陀飛輪相比,但是視覺效果更為卓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