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門機械錶的「責任感」

Nov 13, 2017

天梭Everytime Swissmatic搭載的機芯是轉用自SWATCH的Sistem51,比較明顯的修改是換裝了金屬製的自動盤,盤身的固定也改用了滾珠軸承。

上個月去了一場天梭的記者會。會上發表了不只一種他們家今年度的新款,不過包括我在內大家最感興趣的應該都還是轉用了SWATCH Sistem51機芯的Everytime SwissmaticSistem512013SWATCH推出的全自動組裝機械機芯,整枚機芯號稱只用了一顆螺絲(鎖自動盤的),由於這是製錶工程上的一大突破,據我所知當時不少同業都收了一支當保存文獻(重點是很便宜),而我自己也不例外。

記者會當天有同業現場就戴著自己的Sistem51出席,本來我也應該要這麼做的,不過我的那支應該是在去年有一天就忽然罷工了,不管再怎麼上鍊都不會走,所以那天就沒戴去了。現場大家聊到這枚機芯,大致的印象是走得算準,動力儲存也夠長,至於發生在我身上的慘劇應該只是個案,因為別人的看起來都還很健康。

對於我的這支會掛點我歸咎於太少戴——2014年購入到2016年不走為止應該沒戴超過十次,或許是這款使用的潤滑油不同,太久不動潤滑效果會打折扣;當然這也只是一種猜測,也有可能是我的收藏環境太差,或是單純買到機王,像這種創新機構的初期產品這些狀況基本上都是可以理解的,而且我相信相關問題應該都已經排除了,否則他們也不敢大量出貨給天梭。

機芯掛點後我有去專賣店問過修理的問題,結果店員給我的報價好像是三千多;這支錶當初我也才買四五千,修三千根本是叫我去買支新的,而且當初看過國外的製錶師嘗試自行拆解這枚機芯,結果不但基板夾板之間都是焊死的,光是要把機芯從錶殼中挖出來就得破壞面盤,等於整支錶的組裝過程都是不可逆的,也就是說一開始就沒有讓你維修保養的打算,所謂三千多的修理費用應該是直接換支新錶給我——如果連原廠也沒辦法把機芯跟錶殼分開的話那應該真的是整支錶換新了(不過我的這支是全塑膠的,後來新出的金屬殼應該是可以開蓋的,但我猜修的時候機芯還是會整顆換掉)。

講了這麼多其實我是想談一個「入門機械機芯的責任感」的問題。以Sistem51為例,像我跟其他鐘錶記者會買這支錶,講白了是「買著玩的」,關於機芯的運作表現、後續的保修情形,基於我們對機械錶的熟悉都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不過如果是一個機械錶的新鮮人呢?假設今天一個之前只戴過石英錶的消費者因為看了我們口沫橫飛的文章想要買支機械錶來試試,那他在戴過Sistem51之後會有什麼感覺?他能夠接受他的錶一天快十秒、壞了以後不能修(或是付出接近當初購入金額的維修費)嗎?

再次重申,這些狀況對於機械錶和Sistem51的設計而言都是合理的,只是如果這個人原本戴的錶一個月也快不到十秒、只要幾年花個百來元換一次電池就可以一直走下去,Sistem51的表現真的是他可以接受的嗎?我們老愛說玩機械錶的重點不在準不準,而是關乎人機一體的互動、擺輪往復的療癒感、blah blah blah,但對一個剛從石英錶切換過來的使用者來說,機械錶的這些優點真的足以補完它的弱點嗎?

我想說的是,所謂的入門機械錶預設的目標族群應該是原本戴石英錶的人,作為一個負責任的產品這裡應該要儘量縮減它跟石英錶之間的性能差距——儘管實務上機械錶在這方面的努力是事倍功半,但至少我們不應該讓原本石英錶的用戶覺得自己是做出了很大的犧牲來戴機械錶的,而換得的只是一些老實說很虛無飄緲的情感價值。

所以我認為,愈是入門的機械機芯愈應該要做得精準耐用,你們是外人踏入機械錶市場的第一眼印象,要讓人家願意長長久久地留在這裡必須要一開始就提供良好的體驗,長久來看這才叫把餅做大。有人說一分錢一分貨,要便宜又要走得準根本說不通,但其實以今天製錶工業的進步要達到這個目標已經愈來愈可行了,Sistem51Powermatic 80就是很好的嘗試,未來只要矽游絲和自動化設備持續普及應該還能有很大的進展,而Swatch GroupCitizen目前都已經具備了整合這些技術的條件。

過去兩年高級製錶業經歷了一段慘澹的低潮,這是許多長期累積的結構性問題一口氣爆發的結果,所以要解決也必須從根基著手。不要再想著新興市場的熱錢或是快速生出一些能夠吸引年輕世代的酷炫潮錶了,好好從零開始做起吧,用紮實的入門產品吸引人開始玩機械錶,帶著他慢慢學會分辨優秀的外裝加工和機芯美學,逐漸提升買錶的價位和種類,終於成為一個有忠誠心的穩定買錶人。這才是一個老愛把百年歷史掛在嘴邊的產業該有的格局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