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錶不難,好好做才困難
Nov 15, 2017
大家好,不瞞各位說,其實我曾經以非常土炮的方式製作過一只手錶。懷抱著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件的精神,先從網路買來來路不明的機芯(陸製仿6497),沒有金屬加工的能力(也沒有3D列印機),所以用小畫家拉了幾條線,標明尺寸,請人裁切壓克力。小量切割,所以不可能做出曲折彎角的錶殼,錶殼實際上像是疊漢堡般一層層完成,然後用四枚螺絲加壓克力膠鎖定。舉個邏輯類似,但實際上天差地遠的例子,就像MB&F的HM6 Sapphire,上下兩片藍寶石,中間一層金屬腰封那樣。
機芯、錶殼,連錶帶,總起來兩千塊搞定。瞎歸瞎,但從中還是學到些經驗。
要說的是,在相關產業不發達的台灣,花點心思像我這樣通常只出一張嘴的人都能完成一只錶。如果是上下游完善到匪夷所思的瑞士哩?曾有位品牌大佬告訴我,在瑞士只要打幾通電話聯繫,從設計、開模製作組裝都能夠搞定喔。
而如果這個“我”,換成是更有企圖、骨氣、計畫、資金的單位呢?是不是可以做出更有意思的東西?一定沒問題的吧!
近年來開始有些本土單位或人,發展自己的品牌,透過集資接單、募資平台,或許是自行設計,向國外下單揀選公版而成。或是購入零件,加入自己的特長(例如22設計,自行開發出水泥錶殼面盤,還設計了特別的指針形式,逐漸發展出自己的生產鏈。)我覺得只要是認真投入自己品牌(而不是電視購物常見那些不敢面對自己的偽瑞士品牌),都該是值得鼓勵的。瑞士品牌、日本品牌,有天如果有登上檯面的台灣品牌,不是也帥帥嗎?
掰惹味,影片是一位台灣鐘錶工作者自製的陀飛輪萬年曆,以ETA 7751為基礎,增加模組都是自己手造。稍微注意一下,他的陀飛輪框架可是台灣造型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