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五十年後要復刻2017年的錶的話
Oct 31, 2017
十月的時候有機會在台北見到了GS黑陶瓷系列運動錶的設計師久保進一郎。去年差不多同樣時候我剛好也在東京採訪過他,不過這次的時間比較充裕,氣氛也更放鬆,所以有辦法跟他多聊一些深入的話題。談話中他提到台日兩地對手錶的偏好,同樣是GS,台灣人對像黑陶瓷款這類大錶徑、現代感的設計接受度比較高,相對地日本人就還是偏好傳統GS小徑古典的設計。聽到這裡我不假思索地說出其實我自己也比較喜歡小徑的GS,看來我的口味比較接近日本消費者,之類的話,但事後想想這樣對久保先生好像有點失禮,畢竟他就是黑陶瓷款的設計師啊,只是既然這是我的真心話,就算真的有冒犯到恐怕也只能說聲不好意思了。
最近時常清楚地感受到自己對手錶的偏好跟時下主流品味之間的落差;其實這個落差從我剛開始摸錶沒多久就已經發現了,只是隨著這幾年RICHARD MILLE、AP ROO、HUBLOT在台灣愈來愈受歡迎,那種對於自己不合時宜的感受也就更加明確。據我所知同業間有不少人都是屬於old school一派的,不過提到時下的復刻、復古潮流,同樣身為老錶派的對這個現象卻也有不同的看法,其中甚至不乏頗不以為然者。對復古風有意見的人,他們的理由主要是集中在這種產品缺乏創新這一點,不過「缺乏創新」到底是個多嚴重(或是其實沒那麼嚴重)的問題卻不容易解釋清楚。
《A Blog to Wtch》的Ariel Adams曾經在一篇文章中提出一個問題是我認為很生動的,他說現在錶界流行復刻1960、70年代這些四、五十年前的錶款,那如果未來四、五十年後的人想要復刻現在這個時代的錶款的話他們會找到什麼例子?如果這個時代市場上充斥的都是四五十年前風格的錶款,那麼四五十年後復刻的「這個時代」的錶款就會是1960、70年代的風格了,我們這個時代的存在等於被快轉掉了。如果錶界持續缺乏創新的話,Ariel Adams假設的這種未來就是可能的一種隱憂——前提是一個缺乏創新的產業還能維持四五十年啦。
對於一個復古派的人(=筆者自己)看到這樣的預言是還滿警惕的,也對時下一些也許不甚對我的胃口的所謂創新設計多了一些敬意,畢竟這些都是在幫錶界的未來留種啊(至少是一種嘗試吧)。不過再想得多一點以後又覺得不用太妄自菲薄,我們這個時代還是有足以代表時代的元素的,不論你喜歡與否。我想像未來的人回顧21世紀頭二十年高級錶的風格,他們可能會抓出大錶徑、複合式構造錶殼、開面或是鏤空之類的外露結構、全錶同一色系(all black、all white…)、碳纖維面料等等元素;說要「復刻」這些元素聽起來很有違和感,那是因為目前它們都還是現在進行式,等到有一天他們不流行了,逐漸淡出市場,再過個幾十年回頭看到他們忽然覺得好懷念,這個時候就是復刻的好時機了。
你覺得這是一個很長的過程嗎?其實可能未必,現代資訊洗得太快,產品的生命週期太短,一支錶不用多久我們就會開始覺得懷念了——說真的,我現在連看到2005年的初代Big Bang都覺得懷念,而2005年的時候我們還在用iPod,相機畫素超過500萬的就算是高檔貨了。但如果你不喜歡大錶徑,不喜歡複合式錶殼,不希望由這些風格定義我們這個時代呢?well,那就想點受歡迎的新東西出來吧,畢竟歷史紀錄的是這個時代大部分人喜歡的是什麼,不是你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