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寶錶怎麼寫才會讓人想看?
Sep 13, 2017
「珠寶錶這類的女錶很無聊啊,不就是鑲一堆鑽而已!」有次朋友聚會聊天的時候,席間有位男性友人脫口而出這麼說。第一時間本來職業病發作,想急著跟他解釋,「才不是呢,女錶的呈現方式不只是鑲鑽,例如…」但定下來一想,大部分的女錶的確都會鑲鑽,因此大家會有這種刻板印象也無可厚非,這也連帶點出了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珠寶錶到底要怎麼寫才會讓人想看?」
機械錶的領域確實是男錶為主的天下,不過身為編輯部唯一一個女性編輯,寫的錶很多時候會以珠寶錶居多,有時候稿子堆積如山的時候,想到下一篇要寫的是基本功能的鑽錶,不可諱言心裡會鬆一口氣,因為不是複雜功能,所以找資料和研究的時間可以相對減少。
但是時間一久,自己也開始感到茫然,對於「珠寶錶到底要怎麼寫才會好看?」開始不停的思索,要怎麼寫出可以被津津有味讀完的報導,而不是讓大家看完照片後就直接翻頁轉台?想了很久,也曾跟業內的同事討論過,最終好像也沒個結論,甚至好像也想不起來有什麼珠寶錶寫得極好、好到令人咀嚼再三的文章。或許和男錶相比,鑲鑽這類單純的女錶,受到的關注度相對就是比較少,但好看的文章依然可以是好看的,在找資料時也會這樣期許自己,要讓讀者看完獲得一些資訊、或是去思考一些問題,並非只是讓介紹珠寶錶的文章,淪為形容詞的衣冠塚。
雖然找不到標準答案,但慢慢摸索之後,給自己訂了一些希望寫這類文章時能做到的規定,例如少用璀璨、華麗、耀眼之類的形容詞。寫珠寶錶時不要用到形容詞,就好像要挑戰炒菜不要放油一樣,要先想出替代方案才能改變這種慣性。如果它就是一只滿鑽的兩針女錶(還石英的),不用形容詞那要寫什麼?首先,就試著把璀璨這個字眼稀釋,然後用細節的觀察去填補。
例如「全鑽的鍊帶極致璀璨,散發耀眼光芒襯托出女性柔美。」改成「鍊帶鑲滿XX克拉的馬眼形切割鑽石,從正面看幾乎看不到鑲嵌的底座,金屬鍊帶貼在手上的觸感很柔軟服貼,錶徑的尺寸也很適合手腕較纖細的嬌小女性配戴。」這樣的語法應該會顯得平易近人一些,起碼得到了一些資訊,例如鑽石的切割法、正面看起來的呈現、戴在手上的觸感、還有初步判斷自己是否適合這只錶的依據,對於沒興趣的人來說,它可能還是不有趣,但至少它不是一段廢話。
還有發掘錶款的歷史或小故事。一般來說,如果是歷史悠久的珠寶品牌,通常都會有些故事可以挖掘,可能是創辦人忍著身體不適、長途跋涉找到的一顆原石,所以用這顆原石的形狀為發想之類的;或是在客人把錶壓壞送修的時候,品牌意外獲得的設計靈感,每增加一些細節都可以逐步拼湊出它的身世。或許這些故事或多或少都經過一些穿鑿附會,但如果這類品牌端的說法或玩家傳頌的軼事,可以讓大家多關注或是強化對這只錶的印象,其實也算是一種成功的行銷吧!像是真人真事改編的電影一樣,整體架構是真實的,但細節的真偽其實不用太錙銖必較合理性,一切都是為了讓電影更好看的手法。
加入設計師或專家的觀點,也可以是一個作法。聽他們講述鑲嵌技法的運用和選擇、寶石和鑽石排列位置和光影折射的關係、從品牌博物館的某件珠寶獲得的靈感,了解它從何而生、為何而來。如果是單純的行文,或許會顯得比較沒有「人味」,不過一但以「人」的觀點切入分析「物」,文章的距離感在無形之中就會拉近一些,適度的引用他們的說法,讀起來會比較有生活感,強化對於這只錶的了解和印象。(前提當然是如果訪得到他們或有參考資料的話)
還有就是外型或工序的直白敘述。鑽石怎麼切割、鑲嵌的工序是什麼、鑲嵌的技法有什麼特別、採用的寶石是什麼來頭、錶殼的線條和切角等等,其實滿多環節可以敘述的,但這個敘述不能太過冗長或艱澀。我曾經試過一個方法,把我寫的珠寶錶文字拿給會畫畫的朋友看、但先不給他看圖片,請他根據我的敘述,畫出這只錶的樣子。我想試試如果沒有看過這只手錶,能否單憑文字就可以在腦海中描繪出它的樣子。好險結果相去不遠。
其實對珠寶錶沒興趣的人,寫得再好或許他們也只是看看圖片、瞄瞄標題就翻過去了,但是,文字工作有時候是種挑戰,你會希望因為你寫了這篇文章,讓那些對珠寶錶沒興趣的人,看完後多懂了一些什麼、或是在挑珠寶錶時可以建立一些自己的觀察點。比方說很多人不吃青椒、但如果是英國米其林名廚Gordon Ramsay,做出顛覆一般想像的青椒料理,或許就會讓人想嚐一口看看。試著想辦法讓大家產生動力去了解自己原本沒興趣的事,這真的是一種滿強大的能耐。
在這個資訊流通有如光速般的時代,速度要快、構想要新、數量要多(更準確的說,是整體的訊息要大量、但文字要短、資訊要多),例如新的iPhone一發表,就可以列出前後期以及同期產品的比較表格,但是對我們的工作來說,手錶不是科技產品,技術或許會與時俱進的進化,但更重要的論述不會是表格化就可以把話講完的。
數位的時代,的確有必須快的必要及優勢、但有些事要做得好還是必須慢慢來。之前曾經為了一篇兩頁的報導,跟品牌借了原廠的品牌歷史書,把整個系列的前世今生都讀了一遍,自己看得很入迷,但如果要具體量化用到的資訊,在內文裡其實只有一個圖說、和掃描到一張歷史圖片。不過因為看了那本書的緣故,產生了對品牌熟稔的流暢感,寫文章時覺得滿順的,這是單參考新聞稿換不到的東西。
期許在內容農場鋪天蓋地的時代,用心的文字還是可以被認真地對待。